天天微资讯!影评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大学生眼中的热血《怒吼》
来源:上游新闻     时间:2023-06-16 12:08:49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开设“重庆人文大讲堂”

文/海何

5月26日,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继承革命传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奋力开拓进取,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组织师生党员80余人,开展“传承抗战精神庚续红色血脉”主题党日活动,观看了红色电影《怒吼》。6月13日,为营造良好文学艺术氛围,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推出了“重庆名家进校园·重庆人文大讲堂”系列活动。活动共分八场,将邀请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导演、表演艺术家、媒体总编走进学校,与大学生深度交流。第一期活动由重庆著名导演郑正主讲《没有电影的人生是遗憾的》。


(资料图片)

电影《怒吼》以抗战时期重庆首个业余话剧团队《怒吼剧社》为背景,通过时空交汇再现了当年重庆电力人的不屈意志,展现了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的时代风采。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激发了广大师生深植于心的爱国情怀。观影结束后,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胡思语同志作为预备党员代表发言。她表示将以入党作为人生起点,用更高要求鞭策自己,将自己的智慧和热血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在“重庆人文大讲堂”现场,郑正导演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仓库改建的放映厅走到国际电影节,如何被电影深深吸引,不可自拔。他还与大家分享了他执导的《父亲的晚餐》《怒吼》等优秀电影的创作拍摄故事。这些银幕后的痕迹与沉淀,为同学们打开了认识电影的一扇大门,引发大家对自己未来发展规划的思考。同学们在讲座后踊跃提问,就电影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大家求知若渴、想象丰富,郑正导演幽默风趣、睿智作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陈婷婷表示,这些系列活动以主题教育为契机,大力弘扬马列主义优良学风,注重推动理论学习转化成工作的实际成效,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锤炼党性修养,唤起大学生对文学创作的探索与热爱,为他们打开一片人生的新天地。

据了解,“重庆名家进校园·重庆人文大讲堂”系列活动由重庆市作协担任指导单位,重庆市作协文学成果转化委员会、重庆市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重庆新诗学会、重庆新闻媒体作协担任支持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与环球人文地理刊系联合主办。

一部让人泪流满面的电影

文/廖哲密

在看《怒吼》的前一天,我刚看了《泰坦尼克号》,与后者相比,《怒吼》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非常真实。我是一个感性的人,看《泰坦尼克号》没有流泪,但《怒吼》结束时,发现衣襟已被沾湿。

从情节来看,让我情绪达到高潮的,是男主吴越先请男二明辉当他的入党介绍人,但结局却是和明辉一起牺牲了。眼泪止不住地流。影片里那句“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是不是比我们更勇敢”,印象最深刻。电影结束,出来遇见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爷爷,他让我送他一面小红旗作纪念,他说自己也是老党员。老爷爷口齿不太清,他是自己坐着轮椅来电影院的,我很想坐下来陪他聊聊。

从故事的切入点来说,刘鹤鸣是从发现了吴越先的日记本开始讲述。作为一个如吴越先一样每天都要写日记的人,反而令我更好奇的是,这本日记为什么会在电力公司,又是经历了怎样的故事才让日记遗落在了这里。按故事情节来说,不应该是被方萌发现且小心保管了吗?于我而言,日记就像是一个人的自传,可从日记中探索出来的东西太多了。从某种角度来说,不管是性格还是对事物的感受,自己和吴越先都有相似之处,或许不足的是我没有吴越先勇敢。

从镜头角度来说,现代方萌奔跑的脚步转换到19世纪40年代的方萌,以及最后出现的是《怒吼话剧》的场景都十分巧妙,同时又把人从揪心的状态中拉回来,像是在坐过山车。整个全程,人的情绪就是被电影拉着走的。

实际上,角色们能够呈现这样的效果已经很棒了。这学期,我选修了戏剧课,其中也有演戏环节,所以作品呈现的困难我能深深体会。最后,再一次向《怒吼》剧组说声感谢!

(作者班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传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11班)

“好人”牺牲与“大团圆”结局

文/谢金鑫

影片的故事线索巧妙地运用了一本记载从抗战到解放的个人旧日记,将其分为两大主线。一条主线讲述了怀才不遇的戏剧人刘鹤鸣与爱好戏剧的女孩方萌之间的相遇、相知,相爱的追梦故事;另一条主线讲述了旧日记的主人吴越先从一名懵懂、单纯、倔强而正义的农村青年成长为怒吼剧社的中流砥柱,并与孙卓樱相知相爱的故事。

两条主线中的男女主角产生了类似于平行时空的效应。但《怒吼》绝不是单纯的爱情影片,它所蕴含的革命情怀和理想信念,向我展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重庆革命历史。这了不起的怒吼剧社以戏剧为武器,动员受苦受难的民众投身抗战洪流,坚定必胜信念,我也再一次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伟大。

影片的感人之处我认为在于真实的故事结局——“好人”的死亡,不过这仿佛是对于悲剧的定义,但故事的结局又是“大团圆式”的。现在时空中刘鹤鸣的理想得以实现,话剧演出取得成功,过去时空中革命斗争胜利,重庆解放。为什么“好人”吴越先和周明辉非得要“牺牲”呢?这就是我认为最感人之处了,也是全片的泪点,这样“美中不足”会给观众更深刻印象,明白革命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的,它需要流血流泪,真正的革命战士是不畏惧死亡的,他们的理想信念高于一切,突显出片头字幕的真实意义:“谨以此片献给所有饱含激情和理想的人们”。

(作者班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传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10班)

小人物眼中的时代变迁

文/李霞

“怒山河破碎戏为炮,吼世事疮痍剧作刀”。

这副对联,正是《怒吼》想要表达的理念。抗战时期,重庆电力系统进步青年组建怒吼剧社,义演募捐为前线军人送温暖。影片中没有多么伟大的人物,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小人物眼中的时代变迁,以重庆电力职工参与“胡世合运动”“护厂运动”并英勇牺牲等事迹为主线,将故事推向高潮。

电影中穿插了多场戏剧,包含街头剧、小合唱、西方现代戏、中国古典剧、川剧,以及COSPLAY等多种演出形式,用艺术的力量呐喊出中华民族的必胜决心。

除极具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外,电影中的革命友情、爱情、亲情的适度体现也颇让人感动。重庆口语和各种风俗美景,也展现了重庆特有的风貌与历史底蕴。

在我看来,《怒吼》是集红色文化和重庆本土文化于一身,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可谓真正的重庆本土电影!

(作者班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传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3班)

不灭的星火

文/王心怡

这一声《怒吼》,赓续百年。

电影从重庆本土文化出发,由抗战时期革命者的“怒吼剧社”展开,巧妙地将两个时空穿插,将两代人的热爱和奋斗交织在一起。

翻开尘封数十载的日记,历史将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铺向我们。近百年前的吴越先和孙卓樱,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明辉、老于等一个个坚定的爱国者,在抛头颅洒热血的时代被刀枪灼伤,但他们是不灭的星火,依然和这个时代一同闪耀。

现在的刘鹤鸣和方萌,用坚持和热爱找寻人生方向,由稚嫩转向成熟,一步一步向着理想迈进,他们是怒吼剧社的新生代,也是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我想,“怒吼”精神是对侵略和压迫的反抗,也是对人生困境的挣脱。这一声怒吼,警醒了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无限热爱,“付吾辈之韶华,耀吾辈之中华”。

(作者班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传学院20级汉语言文学1班)

致敬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文/高于川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热血故事,但看完影片后发现不是。

这部电影不仅写出了近现代青年家国情怀意识的觉醒,更将现在和过去的两个时空不断进行串联对话,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烽火记忆。

当看到电影中明辉等一众革命先辈在临死前仍然呐喊着“我们宁愿把牢底坐穿,也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时,我内心受到极大震撼。他们没能看到重庆迎接解放的时刻,让人想起来觉得有些难过。但是,当怒吼剧社再次成功复刻的时候,足以将所有观众沉寂的内心点燃。那一瞬间的精彩,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这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红色文艺题材影片,将传统文化带到银幕之上,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人民在旧时代的反抗与斗争,刻画出重庆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

我想说的是:向重庆抗战时期的前辈们致敬,致敬他们在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

(作者班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传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13班)

心怀梦想,成就人生价值

文/刘杰

怒吼,是他目睹社友被特务开枪打死;怒吼,是他眼睁睁看着明辉被特务抓走。怒吼,是悲愤的,是不甘的,是痛恨的,也是不屈的、刚勇的,充斥着中华民族的血性,是对外族侵虐的反抗,是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压迫的不满。

怒吼剧社出演剧目,对于山城人民来说,是一盏不灭的明灯。明辉、卓樱都是共产党员,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最终迎来重庆解放。

电影《怒吼》围绕爱国、理想、追求和爱情等元素,穿越两个时空,展现了主角之间的相遇和相知的故事。根据片中创作的剧本,展现了吴越先,一个有正义感的农村青年,为了理想闯荡。进入怒吼剧社,用自己的善良、正直、上进打动剧社同仁,不断成长,最终牺牲献身。

看完这部电影,最后我热泪盈眶。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梦想,就不要害怕奋斗,要勇敢突破,成就人生价值。

(作者班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传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9班)

怒吼精神在你在我

文/胡思语

重庆人,重庆魂。

在山城里扎扎实实长大,我更爱这座城市。

电影《怒吼》是以重庆电力公司为背景、取景拍摄均在重庆的一部作品,身为重庆人的我为此感到无比骄傲。

《怒吼》中的“怒吼”令我震撼的有两次:一次是目睹工友被特务开枪打死,男主角吴越先狂吼着冲上去与一群特务拼命;另一次是眼睁睁看着剧社的地下党员明辉被特务抓走,面对明辉“不要冲动”的暗示,吴越先强忍着发出了悲愤的怒吼。“怒吼”乃动词,意味着热血和反抗,而怒吼剧社的时代价值与意义正在于此:血雨腥风中,他们是一簇划破暗夜的火光,聚集起民族的血性与必胜的信念;半个多世纪后的和平年代,他们仍是一盏不灭的明灯,照耀着华夏民族拼搏奋进的漫漫征程。

华夏儿女,绵延不绝,怒吼精神在你,更在我。

(作者班级: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传学院21级汉语言文学7班)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