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日报丨四法印是什么_四法印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6-06 05:12:33

1、四法印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佛教四法门为: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槃超越概念(涅槃寂静)。

2、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 )。

3、四法印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


(资料图)

4、即:一切行无常印一切行苦印一切法无我印涅槃寂灭印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

5、即三法印或四法印。

6、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

7、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

8、兹分释如次∶(1)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ani-tya^ sarvasam%ska^ra^h!)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

9、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

10、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

11、关于这点,今天的自然科学也如此说。

12、连昔日认为是固定不变的物质最低单位──原子,今天也不是不变的,它是以原子核为中心的电子、中子等等结合而成的运动体。

13、物质可说是微粒子,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只是经常变化的能。

14、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15、而且这些原子复合而成的诸种物质,大至宇宙的天体为止,都有物理的、化学的好几重变化,而不止息。

16、此更加证明了佛教的诸行无常说是真理。

17、(2)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ana^t-manah! sarvadharma^h!)诸法的法,是意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

18、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19、无我亦称非我、非身。

20、所谓‘我’,已是五蕴的和合体,或者不断生灭的名色相续流。

21、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

22、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

23、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

24、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

25、释尊当时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皆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

26、此即是我(atman)。

27、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

28、宇宙的实体称为梵(brahman),个人的实体即为我。

29、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

30、又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

31、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

32、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33、无我也译作非我。

34、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s/u^nya)与‘空性’(s/u^nyata^),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

35、‘无我’与‘空’是同义语。

36、中国的禅宗亦用‘无’这个字,也是同样的意思。

37、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

38、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

39、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在无我的状态。

40、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

41、‘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42、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

43、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44、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nih!s-vabha^va),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

45、亦可说无固定性。

46、{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

47、所谓‘固定’,是与他人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

48、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他人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

49、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

50、{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

51、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地展开的。

52、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

53、{1}无所得(apra^pti),即无执着。

54、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

55、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

56、{2}无挂碍(ana^varan!a),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

57、此即指无所得无执着地进展完成的状态。

58、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

59、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无碍自在的无我与空。

60、佛教的理想,在于完成人格,得到日常生活中一切的无碍自在。

61、说佛游戏三界,也就是指这种境界。

62、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

63、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

64、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

65、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

66、无我,终究成了大我。

67、以上是对无我与空的考察,但理论上,无我是正确、如实地看社会与人生,这可说是‘缘起’与‘诸法实相’的同义语。

68、实践的无我,是指达到最完美、最充实的人生活动。

69、理论上的无我与空,是实践无我与空的基础。

70、佛教最后的目的,就是体验实践的无我与空。

71、《般若心经》上所说的‘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空,就是意指理论上、实践上的空与无我。

72、(3)涅槃寂静(santam% nibba^nam%,s/a^ntamnirva^n!am)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

73、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

74、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

75、’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76、西洋学者之间,对于涅槃的含意,长期以来,有种种争论。

77、譬如涅槃可说成‘灭’,也可指佛陀肉体的死灭。

78、说佛死为入灭,谈入灭的经典为《涅槃经》,而关于入灭的涅槃像、涅槃图、涅槃会,这些涅槃语都与佛的逝世有关。

79、但这‘灭’是般涅槃(parinirva^n!a,pa-rinibba^na,圆寂)的略称,也就是指完全的涅槃,即‘无余涅槃’。

80、到了部派佛教,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

81、有余涅槃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

82、因此,还不可说是完全涅槃。

83、另一方面,无余涅槃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亦即完全的涅槃,如佛的入灭。

84、般涅槃是完全涅槃。

85、而有余、无余的思想是受到了耆那教等外教的影响,也加入了存在论的见解,这是佛教本来所没有的。

86、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成为四种涅槃。

87、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

88、无住处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槃,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槃。

89、佛的涅槃状态一定也是如此。

90、(取材自《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附∶印顺《佛法概论》第十二章第一节(摘录)三法印、四法印说法都正确。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